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的文件精神,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按照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和需要,经学校科学工作大会讨论和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现就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力量,有利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不断进步。近年来,我校所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逐年大幅度提高;《史记》与司马迁研究、秦东历史文化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音乐艺术创作与主题性表演研究、大秦岭书画艺术流派研究等均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科教、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现实需要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
总体目标是:基地和平台建设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团队结构不断优化和提高;不断增强专家人才、科研骨干和青年科研新人在指导引领、团结协作、合作攻关等方面的能力;努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省部和国家级项目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项目结题优秀率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逐年较大幅度增长;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努力抓好产学研合作应用研究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
三、切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基地平台建设
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中,重视建设陕西省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等科研平台,重点建设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积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争取纳入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基地范围。积极建设并争取纳入由省级单位(包括省级几大班子和国家部委)批准的科研平台。着力扶持现有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机构,在我校尽早建成国家级平台。
(二)创新团队建设
大力开展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重视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育和建设20—30个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实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打造3-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出 2-3 个在国内相关领域中有影响的学术群体。推进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制度设计、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成“学术高地”、“创新高地”。
(三)学术专家培育
加大对学术专家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遴选推出“渭华学者”、 “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三秦学者”等。充分发挥学术专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研工作队伍的建设。采取灵活务实的用人政策,通过实施“学术专家引进计划”、“学术专家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积极扶持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成为在区域乃至全国有建树、有影响的专家。实施“教师国内外学术研究与交流计划”,选送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工作和访学。
(四)精品成果培育
引导和鼓励教师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加大对优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力度,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力争在本土文学创作、主题性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产出对理论创新和中华文化传承具有学术创新和现实指导作用、以至具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重点项目等重大纵向项目,力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明显增长。积极申报各级科学技术奖、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力争获奖数量显著增加。
(五)交流平台建设
认真办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教育科学版,争取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名录。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出版学术论刊。大力促进学术交流,积极支持在我校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系列讲座、论坛,扩大师生学术视野。加强同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巴拉瑞特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友好学校的交流,搭建国外人才共同培养和科研合作平台。
(六)学科建设
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布局,构筑学科高地。加快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省级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工商管理(校级重点学科)等学科建设。对音乐、美术等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的学科,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其特色发展,形成局部优势,带动其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通过项目引导、成果资助、开放交融、搭建平台等措施,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大力推进文文交叉、文理交叉,在学科交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培育新兴学科。
(七)学风建设
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坚持和而不同的学风,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形成快乐科研的学风,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学术专长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学术热情与研究任务相结合,使兴趣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使科研成为提升自我的途径,树立以科学研究为自我追求的工作观和学习观,时刻保持对科研的动力、热情和向往,享受科学研究的快乐。
四、全面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学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各二级学院专业研究学会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大规划问题上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制度保障
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逐步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学术决策机制,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三)物质与经费保障
逐步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积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重视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科研机构举办(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支持与学科建设需求相关的文学与艺术创作。坚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建设,重点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和外文资料库建设。
渭南师范学院
2012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师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