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师院要闻>>正文
不是211,也不是985,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6日 15: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高莹 摄像 孟繁杰 视频制作 郑佳丽



      嘉宾介绍:丁德科,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曾在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办公厅、西安财经学院工作,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先秦儒道国家学说。著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和《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装备经济学》(合著)、《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等。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奖等。

  编者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是思维最活跃、求新愿望最强烈、最富创新意识的群体。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大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积极推动者?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丁德科教授。

  :丁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温家宝总理也曾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钱学森之问和温总理的感叹,都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培养出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杰出人才?能否请您就此发表看法。

  丁德科:我觉得,关于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在这个整体体系里面,有一个波动点,这个波动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很重视,2008年就推出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个项目是在我们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实施的,主要范围在“985”、“211”大学。当时尽管范围比较小,但是在全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这个做法后来在一些院校以及地方院校也有了初步实施,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您所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您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做法?

  丁德科:我们渭南师范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011年我到校工作后,认真抓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第一是组织给力。我们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院长办公会确定,并且给予经费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方面工作。

  第二是课堂支撑。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还是课堂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学到关于创新能力最基本�最重要�权威、系统的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比如说关于大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科学意识就是大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要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具备这样良好的意识;其次是科学思想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科学思想,我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吸取了中国文化及世界所有先进文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课堂各种知识的学习都是科学知识,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的分门别类的科学知识、科学创造和科学发明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要素;第四是科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我们讲的科学知识,还有实际训练,包括大学有实习项目、实训项目,另外包括在课堂上的发言,学生自己的演讲等都是实习�实训的内容,这是科学能力的培养;第五是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是奉献精神,通过学习前人的知识,学习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能够了解前辈科学家们是怎样创造科学,是如何用自己毕生精力来创造科学,进而形成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体系,通过学习使自己也具备奉献精神。当然科学精神也包括团结精神、融合精神、创造精神等;最后是科学氛围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是一种氛围,同学们讨论是一种氛围,在课外进行其他类型的学习也是一种氛围,包括早读自习也是一种氛围等。

  以上是我们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关课堂支撑方面的一些基本做法。

  第三是我刚才说的实训,也就是实训养成。实训包括实习,就是实际的操作。

  第四是项目推动。我们学校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囊括了9个学科门类,每个项目有15位同学参加,3位以上老师指导,这样算下来,100个项目就是1500个同学参加,有300个老师也参加,本科四年的话就会有400个项目,6000个学生参加,1200个老师参加,整个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能够做到普遍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第五是大师引领。大师引领,准确地讲应该是导师引领,导师包括大师、专家。我们聘请的校长顾问有: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诺丁汉大学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先生,国防经济专家邢球痕院士,水利学专家李佩成院士,气象学家秦大河院士,青藏铁路总设计师、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李金城同志,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周雅光同志;还有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同志,作为我校校友,他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这对全校师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还有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同志(刘志丹同志的女儿),刘力贞同志的父亲在我们大学所在地渭南曾经领导渭华起义,她自己则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我校的教授、博士后老师,他们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辅导、指导,以及一些年轻硕士、博士,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是融入学生中的小专家、新专家。

  第六是氛围的熏陶。我们学校经常举行科学论坛,邀请专家来学校做专题报告,内容涉及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和艺术鉴赏等等,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科学研究的氛围,一个创造的氛围。我们大学老师有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要给同学们作学术报告,这算一篇论文的工作量,以此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使同学能够分层次、大面积、系统地接触科学,接受创新氛围的熏陶。我们学校还有一个特点是我们创办大学科技园,渭南师范学院地处渭南,陕西关中,军工大市,这里是军工企业集中的地方,这几年探索形成了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以军育民、走军民融合式”的路子,我们学校在我们的老校区吸引企业来校投资,建立产学园合作机构,吸引军民两用产业、企业,形成了大学生科技园,我们学生可以常常听到科技园的情况,一些专利的发明、无人机的消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科学创造氛围。

  :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你们如此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丁德科:我们学校之所以会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有政策导向的原因,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既有普遍性原因,也有特殊性原因。

  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计划要求来讲,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第二,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大学生分配到企业、学校、机关以后,往往被认为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弱。基于这样的情况,大学也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能够下得去、能够干得好、能够留得住”的奉献精神;第三,美国、西欧国家及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对我们来说很值得借鉴。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大学生除四年大学生活之外,还要再加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在工厂等实习基地去学习去工作,最后他们会成为专家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工作的人”,进入社会就能够独挡一面,成为行家,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我们国家一些大学、特别是一些工科大学,他们的做法和美国、苏联有一致之处,也对我们是一种启示。

  第四,我们有自己的特殊原因,我们大学在全国的本科院校中,不是“985”,也不是“211”,不是省级重点,而是师范院校。国家非常重视师范院校的发展,但实际工作也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学生非常努力,考研率也高,2011年我校考研上线率达到47%,今年我们达到61%,我们学校曾经出现过先后两个宿舍全部考上“211”、“985”院校的研究生,今年还有一宿舍6人中5个人都考上研究生的事例,但是同学们在录取的时候却被拒之门外,原因是我们学校不是“985”、“211”重点院校,那么,我们如何说明我们学生的实力呢?只能让我们每个同学凭实力来展示,他们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他们有研究、有成果、有荣誉、有经历,这样专家和教授们会认为他们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以上的四个原因是我们重视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的主要原因。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渭南师范学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方面有哪些工作特点?

  丁德科:我们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据我来看,首先是普遍性。我认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高校对所有学生的事情,而不是对部分学生的事情,所以我校在工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全覆盖,比如我们的“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在二、三年级实施,那么等于一个年级有50个项目,覆盖率是比较广的。如我刚才说,按照四年算的话,会有400个项目,6000个学生参加,在我们学校来说,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普遍性。

  其次是务实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要研究实际问题,像研究思想问题,我们强调在100项项目中,至少有20项是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课题。我们认为,一切好习惯的养成都来源于好的思想素质,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素质。我们要在同学中树立这样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了我们中国思想文化包括人类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先进文化的新成果,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讲,我们中国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源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果。只要树立这样的科学思想,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研究什么问题都好办,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精神、意识、勤奋程度、良好学风都会自然养成。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时候,首先要特别强调务实,要研究实际问题,从很小的问题研究起,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眼,把小问题研究透,研究细。

  再次是融合性。融合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团队本身要融合,各位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相互之间学习,包括思想的学习、方法的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吸取学习,借鉴前人优秀成果来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

  最后是创造性。我们要求学生在研究问题时,要全面分析某一个问题的原因、结果、影响,对策要有创造性,否则的话起不到理论创新和决策参考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收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那么您认为当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丁德科: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首先,从宏观上讲我们国家很重视,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在多个场合都讲过创新能力问题,特别讲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第二,教育部也是下大力度切实抓好这一工作,在2008年时就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今年在全国推行,在全国首先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单位,然后再确定创新创业项目,我们学校比这次全面推开早了一年,我们首先是在地方院校做起,其次是从师范院校做起,另外就是普遍做起。第三,高校非常重视,不管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地方师范院校都应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师范院校是培养育人的人才,是教师教育为主的,教师培养是一个等比效应,所以说师范院校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第四就是社会支持,全社会都希望大学生创新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那么您对教育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建议呢?

  丁德科:我觉得教育部门或是整个社会,应该全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重要问题,这一个人才培养整体中的波动点。首先应该在规模上重视,要有普遍性、全覆盖,不能只在重点院校、“985”“211”院校,更应该在地方院校实施。在我们师范院校优先实施是我所希望的。第二是力度要大,我们国家要重视,家长也要重视,每一个项目国家会拨5000元、1万元甚至几万元,我们家庭也要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搞社会调研,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第三是教育部门要做好督查,任何项目、方案不落实肯定是一纸空文,必须做好督查工作;第四个要做好总结和评比,总结出经验,对前人的工作作出总结,我们才会有经验,才会有新的启示。第五个要树立典型,树立组织典型、单位典型,包括省教育厅的典型,高校的典型,高校团队的典型,也要树立个人典型,哪些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哪个高校的领导,哪位老师,特别是哪个学生做得好,都应得到大力宣传。这其中学生的典型更重要。

  记 :在采访的最后,能否请丁院长对渭南师范学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丁德科:渭南师范学院地处陕西渭南。渭南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现在并不为更多人所知。渭南是渭华起义发生地,渭华起义发生在1928年5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渭华起义,才有照金革命根据地,才有红26军的诞生和发展;有照金革命根据地,才有延安革命根据地,也就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应该说,我们渭南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源点之一,在这里,刘志丹领导了渭华起义,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领导了照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来在陕北组建早期的陕北红军,再是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延安成为一个从胜利走向胜任的地方,这样一讲,我们渭南的地位就能够突显出来。渭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渭南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造字的仓颉、司马迁、杨虎城将军、宰相王鼎,习仲勋同志也是我们陕西渭南富平人。

  说到我们大学,最早起源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陕西党组织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解放以后其发展为五七大学、教育学院,文革后我们命名为渭南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我们学院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有党政军高级干部,像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同志;也培养了大批部级领导、厅级领导、县级领导;更培养了一大批人民教师,他们工作在大学、中学,还有一部分在初中,这里有很多的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授、专家;还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家、创业者。应该说我们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的学子、英才,我们把我们的校友叫“渭华学子”,把我们渭华学子中的精英叫做“渭华英才”。

  我们学校现在有两万师生,其中老师有1200余人,学生有17000多人。从教学体制来讲,我们有九个学科门类,有49个专业,下设10个本科学院,还有一个国际交流学院,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从科研体制来说,我们有32个科研机构,有产业研究的、有技术研究的、还有基层研究的、也有人文研究的,我们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时间长达几十年,研究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有关于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特色的大学科技园,这个大学科技园是建立在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我们学校领头创立的“陕西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另外我们学科发展也比较快,我们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内部也重视对各个学科的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学科,如果说我们学校现在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的高等院校,那么我们学校下一个目标是向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相信在您的领导下,渭南师范学院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责任编辑:师院新闻网)

上一条:党委书记张金安检查后勤暑期维修工作 下一条:纪委书记任健检查指导后勤暑期维修工作

关闭

学术讲座
师院要闻
师院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