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师院要闻>>正文
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理论论坛观点综述(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03日 19:04  来源:社科处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研究员分析了夹边沟事件,指出要从历史事件中深刻吸取教训,不能让这类事件再发生;要加强对党的失误研究,掌握研究的主动权,防止敌对势力借党的失误攻击党;并通过一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普通民众了解党是如何吸取教训的,是如何在改正错误中前进的。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燕连福教授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面临着时代背景显性主题与隐性问题的交织,显性的时代背景即和平与发展,而隐性的时代问题即安全与平衡,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包容的思维看待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故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就是既要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做出回答,也要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做出概括,更要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做出解答。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路径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话,让它管用;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话,让它姓马;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话:让大众接受;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对话:不断走向世界。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珂副教授分析了习近平的唯物史观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指出《纲要》教学工作,要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论述,引导学生坚定对“四个选择”的信念;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论述,引导学生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规律;学习习近平关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化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论述,引导学生凝聚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王晓慧在分析历史分期的概念及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史出现的历史逻辑及其基本内涵,提出了自己对当代史分期这一概念的认识,认为中国当代史分期是指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进行分期,随着中国当代史的不断发展及史学家对中国当代史的主线、历史社会性质等的不同认识,会有不同的分期标准和分界线,进而也会有不同的分期意见,不存在唯一正确的中国当代史分期观点。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梁怡教授分析了21世纪国外研究共和国史的特点和趋势,提出应该多角度构建共和国史研究和宣传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室主任宋月红研究员就构建和发展国史学科体系展开四方面讨论:首先,根据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应具有史源与史料学、理论研究类、国史本体研究类、国史研究交叉类学科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构成。其次,繁荣发展国史研究,需要在国史研究学科体系中构建、发展国史理论学科。再次,从辩证统一关系中深化和拓展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最后,把握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方面资源: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泰山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张峰提出,高校在国史教育话语权建构上存在诸如国史教育并未纳入国民教育主渠道,相关课程达不到国史通史教育效果,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尽管以国史知识教育为背景,但这些国史教育知识不能形成有机统一整体,高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国史话语权的工作不足,甚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研究,将国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构建蕴涵国史教育元素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建构国史话语权的能力,拓展国史话语权的建构空间,形成全社会联动的国史传播教育复合型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希中针对近来在中国近代道路问题上再次出现的新变种的“告别革命”论,指出“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他认为新变种“告别革命”论中所秉持的历史虚无主义观,违背历史主义原则,以主观、孤立、片面、假设的态度与方法来分析、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这种错误的历史观主观臆断、东拼西凑、凌乱不堪,既无严谨的内在逻辑,更谈不上科学的研究态度。这种错误历史观方法论所得出的结论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只是主观意志的反映。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离不开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阐释历史,就不能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现在、引领未来。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撰述历史。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副教授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历史,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为目的,对大学生危害很大。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措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与经验,她认为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经验主要是:始终高度重视,牢牢掌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导权;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理论武器;始终警惕两种错误倾向,敢于亮剑,有的放矢。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讲师栗英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沉渣泛起,我们要高度警惕、明辨是非,认清其表现、特点、危害,采取对策,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丁峰论述了梅林在其学术传记《马克思传》中对拉萨尔及拉萨尔主义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构成了梅林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与第二国际中的修正主义作斗争过程中,阐释、宣传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又夹杂了非唯物史观的成分,特别是个人情感的偏好,使梅林对拉萨尔的评价充满矛盾。这表明,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需要坚决批判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对用唯物历史观开展国史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朱春龙结合1949-1952年间社会与学术互动的状况,系统考察“旧史家”群体如何学习、接受和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立体图景,进而深入思考他们关于唯物史观理论道路建设的相关问题。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国强副教授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主义史家内部,就是否存在史学危机产生了激烈的分歧与论辩。意见虽未统一,但对于历史学的前途与命运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想与时代相适应,就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对中国历史学自身的理论、方法、功用等学术话语体系进行全面的改良与创新。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讲师车桂林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玉章对历史学以及史学研究方法做出的大量论述提出,历史学既是革命的武器,又是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进行历史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要关注历史的特殊性,要客观严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室邱霞副研究员探讨了中国公众史学的起源、发展现状等,认为引导中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要做到两点:第一,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公众史学的内涵及社会功能;第二,努力构建中国公众史学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长沙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周勇副教授论述了从粉碎“四人帮”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前的历史时期内,陈云关于“文革”的评价,并指出陈云关于“文革”的评价表明:国史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当包括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具体研究要严肃慎重、研究结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国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应当是把国史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辩证分析、全面分析和抓住关键。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立梅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中共党史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一方面,中共党史学科在学科构建、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学科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中共党史学科深受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其学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程彦芬分析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式微是我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原因,并提出大学作为文化高地更要承担起文化扬弃与引领的作用;大学必须具有崇高的文化使命感——文化传承、文化批判、文化创新、文化引领,以实现大学成为“文化之烛”, 成为“社会之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室助理研究员孙钦梅探讨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认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整体性和本质性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包含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系统,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具有指导意义,新时期要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韩艳秋副教授论证了自由主义思潮和激进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潮曾合流合力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共同进行对腐朽旧文化的批判,推进中华新文化和文明的再造。“五四”运动后,二者发生分流,由于哲学基础及对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认识不同,决定了二者文化发展基本目标和策略的不同。在“五四”时期和建国后,激进主义思潮对自由主义思潮曾有过论争和批判。自由主义思潮与激进—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为近代中国探索文化发展的两种路向选择,都在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意图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再造探索出路。渭南师范学院思政部白淑萍副教授认为,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对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动摇青年学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混淆基本的历史事实,因此只有坚持唯物史观,使学生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才能有效的发挥纲要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李真从教育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教育史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河南师范大学李海红副教授以河南省新乡专区为例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农)半读制度。他认为,半工(农)半读制度在河南省新乡专区的运行,尽管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其在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育要与劳动相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张馨艺讨论了中国人本思想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通讯员 杨芳)

上一条: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理论论坛观点综述(三):红色精神 下一条: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理论论坛观点综述(一)

关闭

学术讲座
师院要闻
师院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