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传媒学院邀请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静平作“5G赋能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标识性理论创新”学术报告,学院10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院长曹熙斌主持。

曾静平从1G到5G时代的变迁入手,介绍了1G到5G时代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详细分析了通讯技术革命对人类传播历史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介绍量子通讯技术突破对未来传播发展的影响。他强调,当下是研究新大众传播创新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大对新大众传播的探索力度,加强理论创新,将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探索新闻传播领域新业态。
曾静平还提出了“延安学”学科理论。他指出“延安学”涵盖延安思想、延安精神、延安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中共早期革命教育等,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应用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探索。

院长曹熙斌在总结中,就新闻传播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与同学们做了交流分享。他指出,这不仅是一次新闻传播课,更是思政教育课和国防安全教育课。要从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地位的变化去审视新闻传播理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和话语体系,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要发挥地域优势,加大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力度。
报告会前,学院党总支书记田康顺为曾静平教授颁发聘书,聘请曾静平教授为传媒学院兼职教授。

会后,曾静平教授与我院教师进行了学术研讨座谈,讲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学术观点,对现场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到场教师积极互动,学术氛围浓厚。(通讯员 王晨悦 审核人 曹熙斌)


曾静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内第一个媒体管理博士,电信传播理论创始人,商业体育理论创始人,中国体育网络理论研究第一人。 现任《中国互联网年鉴》主编,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中国教育创新优秀教师,浙江省政府钱江学者。2014年立项北京市重大社科课题“商业体育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2017年立项国家社科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2019年立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大课题“智能包装广告研究报告”。从事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等从传统媒体到现代新媒体的所有“全媒体”工作,是横跨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和互联网络的综合型、跨行业、跨领域专家。
已出版《全媒体素养》《新媒体产业》《网络文化学》《电信传播总纲》《拒绝负联网-互联网乱象与治理》《广电网络产业》《电视购物产业》《网络购物产业》《商业体育总论》《商业体育赛事论》《商业体育电视论》《商业体育人物论》和《商业体育活动论》等学术专著。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中国网络文化:从2G到5G》《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和《电信传播的未来发展演进趋势畅想》被《新华文摘》全文摘引并做封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