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上午,化学与材料学院在学院会议室特邀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侯小琳教授莅临指导。会议由刘展晴院长主持。化学与材料学院原院长焦更生教授、副院长朱科及部分青年教师等10余人现场交流学习。

会上,侯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教育部项目申报类别及立项的总体情况,剖析了2023年科研项目热点主题,从如何选好题、如何破解课题设计论证等方面详细讲解了国家项目申报的撰写要点,并从积累、分析、打磨、交流、指导等维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侯教授从学院发展战略、科研理念、科研意识、可申报课题、专家评审要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并结合自身立项国家项目的实际案例向老师们传授了课题选题、课题设计与论证、课题研究基础、研究经费概算等方面的撰写技巧,提供了国家级课题申报的具体建议。老师们认真听讲、做笔记,讲座后踊跃发问,就课题申报存在的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互动交流。
刘展晴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本次培训会对老师们拓展科研思路,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化学与材料学院还将继续组织学术报告活动,加大科研服务力度,推动学院及学校的科研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沙丹 审核人 刘展晴)
侯小琳,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教授,丹麦科技大学教授,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国际放射化学最高奖Hevesy Medal Award 获得者。兼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特聘专家、国务院侨办科技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SCI期刊Journal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副主编,。长期从事核环境安全,放射化学分析、放射性核素环境过程示踪等方面研究。负责完成了20多项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及中科院重点项目。成功利用放射性核素碘-129,铀-233,236等示踪研究了海水运动、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揭示了气态污染物大范围传输规律和路径。系统研究了人工放射性核素在中国陆地和海洋的水平和分布,来源,传输路径、沉降和保留模式。已发表SCI论文280多篇,H-index为 42, 并出版英文专著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