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在于走深走实,把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新风气,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在学习教育中,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领,将其作为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提升效能的行动标尺。支部全体党员教师以“知行合一”为行动准则,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在服务师生中显担当,推动形成了崇尚实干、服务为本、清正廉洁的支部新风尚。
精简务实,会风文风焕然一新
在学习中,支部班子和全体支部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山会海是形式主义的“顽疾”,不仅耗费宝贵时间精力,更疏离了师生联系。为此,支部率先“刀刃向内”,向低效会议和冗长文件“开刀”。从前,支部会议有时议程繁多,讨论环节易发散,个别会议耗时较长;部分工作通知在工作群发布的时候表述冗长,党员同志需反复阅读提炼重点,无形中增加了事务性负担。现在,支部严格落实“无实质内容、无明确议题的会议坚决不开”原则。支委三名成员在会前精心准备,明确核心议题并提前发放材料;会中紧扣主题发言,严控时长;会后迅速形成精炼决议。支部“半小时”会议和个人“三分钟”发言成为了一个惯例,会议决策和执行效率显著提升。老师们纷纷表示:“会议‘瘦身’了,负担轻了,宝贵时间更多投入到了备课、科研和辅导学生上。”

教工第一党支部小组政治学习
心系师生,排忧解难彰显温度
师生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在学习教育中,支部班子以身作则,服务师生,并一以贯之严格要求全部党员教师扑下身子,主动深入师生,倾听心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赵前明书记的办公室永远为各位同学、教师敞开大门,在繁重的工作间隙,和同学们谈心、为学生解决生活、就业问题是常事。王晓红同志、刘鑫同志、赵晓娟同志、李淑芳同志、党子君同志等所有支部成员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博识楼二楼大厅的长桌旁,为学生辅导论文、答疑解惑。晚上十点多,博识楼关门的最后一刻,她们和学生并肩走出的身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王文涛同志、吴兴洲同志、朱成华同志、韩团结同志等在夏季小学期中不惧39度高温和酷烈的大太阳,扎根班级,陪伴学生外出实习,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深入基层,服务地方,充分发挥了独具渭师特色的“教授力量”“博士力量”。“老师,我复习到了瓶颈了,怎么办?马上就要复试了,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老师,我的分数可能到不了学校的复试线,该怎么着手调剂呀,好迷茫……”收到学生的求助信息,张虹同志、李娜同志、白光霁同志等支部成员总是第一时间予以响应,和学生聊天到深夜,纾解心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放下手头工作,为学生搜索调剂信息,提供有效建议……学生们也发来了暖心反馈:“老师们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感受到了学院的温暖和爱。”一件件扎扎实实的案例,成为支部践行“以生为本”、落实“办实事”要求的生动缩影,引起了良好反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师生关系。

王晓红同志为地方政府部门做国学文化讲座

王晓红同志为学生辅导论文
严管厚爱,组织生活锤炼党性
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将严肃组织生活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阵地,力戒形式化、表面化。首先,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基础上,支部创新开展“对照检查常态化”活动。每次组织生活会上,党员教师不仅汇报思想和工作,更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体要求,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大家围绕“是否存在调研不深入、联系学生不够紧密?”“是否存在资源使用上的浪费现象?”“是否存在工作推诿、效率不高?”等具体问题,开展诚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将服务师生实效、工作作风表现、参与支部建设等情况量化赋分,作为民主评议和评优重要依据。如此一来,组织生活会的“辣味”足了,真正达到了“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党员教师们普遍感到监督就在身边,自我要求更加严格。工作推诿少了,主动担当多了;浮在面上的调研少了,深入课堂、宿舍、社会基层单位了解实情多了;计较个人得失的少了,关心集体、服务师生的意识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点滴中得到充分彰显。

张虹副书记主持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会
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高高在上的抽象要求,而是推动基层工作脱胎换骨、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强大引擎。从精简会议腾出宝贵育人时光,到精准帮扶传递组织深切关怀,再到严肃组织生活锤炼坚强党性,支部的每一处转变都清晰标注着作风建设的坚实步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人文学院教师党支部将继续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不断巩固深化既有成果,将“知行合一”的清风正气,持续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征程上,聚焦学校、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严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张虹 审核人 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