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作风建设的进程中,莫斯科艺术学院“心系折翼天使,用爱共筑成长”关爱特殊儿童支教服务实践团,以专业实践诠释责任担当,用爱心行动彰显作风建设成效,成为校园里践行优良作风的优秀团队典范。

这支由29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分为“月亮队”和“星星队”,分别扎根长安区大寨社区和鄠邑区石井镇开展支教服务。团队始终以“务实、高效、暖心”为工作准则,将作风建设要求融入支教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前期筹备到活动实施,团队成员始终秉持严谨态度,用实际行动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团队在课程设计上力求精准务实。依托“丝路艺创”辅导员工作室,深入调研特殊儿童需求,反复打磨课程体系。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研发出音乐疗法、非遗体验、情景模拟等特色课程,如将《虫儿飞》歌曲与手势舞创新融合,让孩子们在艺术中感受温暖;设计“情景模拟小卖部”课程,帮助孩子们掌握基础生活技能。每一门课程都经过团队多次研讨优化,确保贴合实际、富有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做到为特殊儿童成长助力。



在协作机制上,团队展现出高效联动的作风。两支分队既各有侧重又紧密配合,“月亮队”擅长艺术疗法与自然探索,带领孩子们在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举办森林音乐会,让歌声与非遗漆扇共舞;“星星队”专注非遗传承与生活实践,开展香囊制作、农耕体验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成长。团队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及时沟通教学进展、分享经验做法、解决突发问题,形成了“分工明确、反馈及时、协同高效”的工作模式。这种高效协作不仅提升了支教效率,更让团队成员在互助中深刻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团队始终将“暖心服务”作为行动指南,用真诚与耐心陪伴特殊儿童成长。面对特殊儿童的差异化需求,成员们坚持一对一指导,在非遗课程中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漆扇、创作青花瓷贴画;在户外活动中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与状态,用细致关怀消除他们的紧张与不安。7月9日,外籍教师加入支教队伍,与团队成员共同开展青花瓷贴画课程,中外教师默契配合,让孩子们在跨文化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这样的创新实践正是团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体现。



校党委副书记常青林在慰问时,对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实践团“用专业服务践行教育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作风建设成效”。团队的努力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中国网、中国日报等国家级、省市媒体41余次报道了活动事迹,更多人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群体。

这支支教团队以专业务实的课程设计、高效联动的协作机制、暖心细致的服务态度,成为作风建设的鲜活样本。他们用行动证明,优良作风不仅体现在工作纪律中,更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担当里。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特殊儿童的持久动力,让爱心与责任在支教路上持续传递。(通讯员 段菲 审核人 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