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卫通过构建多元沟通机制,将作风建设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形成以“沟通”为核心的学风考风体系。座谈会要点、家校联系及学生谈心谈话记录,构成了实践育人过程的具象化载体,彰显了基层党员干部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实践效能的责任担当。
专题座谈会:构建师生协同的参与式实践机制
袁卫主导的学风建设会,实现了传统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治理的范式转型。该机制以问题导向设置核心议题,涵盖学习价值认知(“为何学”)、学习方法论(“如何学”)、考试本质属性(“考试价值”)及学术不端后果(“作弊影响”)等维度,通过平等对话促进师生思想共识的形成。为保障实践效能,建立“三个必须”刚性原则:必须包含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报告、必须纳入学生代表的真实诉求表达、必须产出可执行的整改清单,确保座谈会从形式化会议转化为实质 性治理环节。
针对座谈会中集中呈现的“学习目标模糊”这一结构性问题,实践策略突破传统说教模式,转而通过“专业认知重构工作坊”实现价值引领。邀请专业教师解析“电路设计与国家能源安全”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在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中完成专业定位,形成内生性学习动力。面对“诚信考试宣讲形式化”的反馈,创新采用“案例解剖会”形式,将抽象制度转化为具象化“作弊成本清单”,涵盖学业处分、个人信誉损失等多维后果,使制度规范在情景化解读中实现认知内化。
座谈会收集的意见被确立为学风制度制定的首要依据,根据学生需求提出的“弹性请假”机制,《诚信考试实施细则》融入教师代表提议的人文关怀等,这种“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制度制定,使规范从外在约束转化为群体共识,推动学风建设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践行。
个体谈心谈话:精准化育人视域下的个性化实践路径
袁卫的谈心谈话机制突破命令式沟通范式,采用“问题链引导法”促进学生自我觉醒。针对学习懈怠者,聚焦“理想自我画像”而非原因追责;针对考试焦虑者,侧重“个性化复习设计”而非焦虑情绪压制,这种主体性视角的沟通策略,使谈心成为破解思想困境的有效工具。
建立“谈心档案”系统实现实践育人精准化,档案涵盖学生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学习障碍及思想动态等维度,形成个体材料。针对学术不端风险群体,实施“价值观校准”干预;针对学习困难群体,提供“方法论指导”,结合专业特性设计“小目标分解法”,以“电路调试”的渐进逻辑类比学习进阶路径,实现学风建设的个体化渗透。
长效跟踪机制构成实践闭环的关键环节,推行“谈后必访、访后必改”原则:对共性问题,牵头制定学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对个性问题,协调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形成帮扶闭环。这种具体问题解决与长效机制构建并重的实践思路,使单次谈心转化为学生成长的撬动支点,推动学风建设从点上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
家校联动:教育共同体视域下的协同治理模式
袁卫打破学校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评价的割裂状态,构建全周期家校共育体系。突破传统成绩通报模式,纳入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诚信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指标,推动家长角色从“结果评判者”向“成长陪伴者”转型。针对部分家长的“唯分数论”倾向,开设家长学堂,通过学习动力培育、诚信品格养成等专题引导,传递成人优先于成才的育人理念。这种情感联结机制促使家长认知转变,教育并非学校的单一责任,而是家庭与学校协同参与的成长过程。
协同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形成“家校社”同频共振的育人场域。当家长从分数要求转向诚信引导,学生从规避家长批评转向珍惜信任关系,学风考风建设便获得了社会层面的根基支撑。正如袁卫在家长会上所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塑造兼具理想、本领与担当的时代新人,这需要学校与家庭在价值维度形成共识。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学风考风转变已呈现行为自觉特征,课堂专注度、考场诚信度、实验严谨性等指标共同诠释了育人为本的实践内核。袁卫提出的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师生眼神与家长笑容中,本质上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实践诠释,亦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具体践行。(通讯员 刘晋 审核人 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