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人文学院在博识楼1201教室举办了人文大讲堂暨华山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渭毅为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共一百五十余名同学做了“论反切的起源问题”专题报告。人文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王麦巧教授主持。
张渭毅通过举例激发了同学们对反切注音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有关反切起源的三个问题,重点讲述了唐作藩先生对反切起源的三个看法:东汉后期创立了反切注音法,且并非某一人所创;反切法的创立,很大程度是受到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不同于自然形成的合音,反切是建立在对汉字读音科学的分析之上的。张老师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论证了上述看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既然东汉后期创立了反切注音法,又该如何解释汉末以前儒生的反切呢? 张渭毅借《汉书》、《史记》等资料有力地进行了论证,消除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随后,又以孙炎为代表,讲述了曹魏三国时期儒生的反切,并对其性质和规范之功加以论述。又比较了反切之前的汉字注音法——譬况、读若和直音法,指出三种注音方法的缺点,论述了反切法产生的合理性。
最后,又从佛教的东传与佛经的翻译对反切的影响谈起,详细阐述了悉昙与《鸠摩罗什法师通韻》对反切的影响。张渭毅的讲述使同学们对反切的产生以及产生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他的言辞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也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大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通讯员 卜晓梅 贾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