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守湖教授受邀为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媒介·文化·审美——媒介化时代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讲座。
该讲座由校科研处、社科联主办,人文学院、秦东历史文化中心承办,是百场名家学术活动学术报告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人文学院2022级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现场聆听了讲座。人文学院院长赵前明主持讲座,新闻传播系主任张涛作了总结发言。赵晓娟、祝培茜、张瑞等老师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陈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进而指出在深度媒介化时代,媒介、文化、审美三者勾连、缠绕、互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深度溢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后从媒介与日常生活、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和日常生活三方面内容展开讲座内容。在媒介与日常生活内容部分,陈教授回顾了媒介发展的历史,认为即使发展到现代传媒业阶段,媒介仍然脱不开中介物的古老意涵,只是从原始的、带有自然朴素色彩的中间物变成制度构建的中间物。过去的“原子时代”催生了媒介神话,“比特时代”的传媒解构了媒介神话。媒介神话破灭后,媒介回到了日常生活空间,也意味着中介化现实向深度媒介化的渐变。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拥有“自决权”,拥有自己的特定逻辑,日益向日常生活弥散,建构新型的社会连接。就文化与日常生活内容部分,陈教授认为媒介的革命就是文化的革命,媒介的变迁就是文化的变迁。深度媒介化时代,媒介作为日常的生活的容器,媒介化的人如何生存?个人只能将自己作为网络世界的一个节点,通过连接获得准入证。在线、持续的在线,分享、持续的分享,加速、持续化的加速,社交、持续化的社交。这四点成为媒介化生存的基本特征。就审美和日常生活部分,陈教授认为,深度媒介化时代,审美从艺术自律的神话中跌落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常态。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就是回归美的媒介,美的现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体现为美的交互,体现为动态的介入。在讲座过程中,陈教授紧密联系个体日常生活体验,大量列举案例,让同学们切身体会理解媒介化时代及其文化和审美特征,从而深度融入讲座,讲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讲座最后,张涛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感谢陈教授为大家提供一场既又趣又有料的讲座,认为讲座深度剖析了深度媒介化的内涵、深度媒介化时代个体的生存特征和审美实践特征,为同学们深入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了理论视角,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通讯员 张涛 审核人 李三岗)
陈守湖: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与社会治理,媒介文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县级融媒体中心社区传播力研究”。从教前供职媒体10余年,曾任贵州都市报副总编辑,贵州日报首席评论员、集团办(文产办)副主任、理论评论部副主任等职,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新闻奖,入选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