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坐落于陕西渭南——渭华起义策源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发地,这片热土承载着“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终扎根红色沃土,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将国防教育全面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防意识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红色沃土铸魂育人的时代背景与战略定位
在新时代强军兴军的背景下,渭南师范学院立足地域红色资源优势,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轴,系统构建“一轴双维六翼”国防教育创新体系:“一轴”即立德树人核心轴,“双维”为军地协同与校地联动两大维度,“六翼”涵盖课程、组织、实践、文化、网络与制度六大创新模块。该体系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国防教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防观念,为国家输送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国防后备人才。
二、红色沃土铸魂育人的目标导向与价值追求
学校以打造“红色渭师”国防教育品牌为目标,推动实现三个“融合”: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国防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军地资源与学校育人实践创新融合。通过系统性、立体化的育人实践,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使“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三秦大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标杆。
三、以国防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实践的主要做法
(一)课程革新: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学校联合渭南军分区,组织校内理论骨干与军队专家共同编写国防教育校本教材《争先恐后去当兵》。教材突破传统军事理论课局限,实施“三结合”编写模式:课程教材与专题教材结合,系统涵盖国防历史、军事战略、兵器知识,并聚焦新时代强军目标与国防科技前沿;理论教材与技能教材结合,融入军事训练、应急救护、心理调适等实用内容,形成“理论+实践”双支撑体系;地方特色与国家战略结合,突出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等本土红色资源,将革命历史转化为育人素材。该教材有力推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学校被授予“陕西省军地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示范点”。
(二)组织创新:让青春力量澎湃军营
1.组建军事爱好者协会,强化征兵动员宣传。在学校人民武装部指导下,该协会构建“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宣传动员”三位一体活动体系,组织国防政策解读、红色观影、模拟沙盘演练、军事训练及服役政策宣传等活动42场,有效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热情,促进优质兵员吸纳与培养。
2.实施国防教育素质拓展,拓宽兵源储备渠道。学校积极开展国旗仪仗队选拔、“八一”慰问演出、10公里拉练、军体拳、刺杀操汇演、军歌比赛等活动,引导“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为青年自觉行为。针对参军意愿学生,组织走进军营体验生活、加强体能和战术训练,做好“役前训练”,有效动员学生携笔从戎。
(三)榜样引领:让先锋力量照亮征程
1.成立国防教育教导队,发挥榜样群体作用。由143名退役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教导队,在学校及渭南高级中学新生军训中担任教官,创新“训练+思政”模式,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三分钟红色故事分享”,讲述渭华英烈事迹和校友“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的感人故事。他们以身作则,将军人作风带入校园,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彰显本色,做到“退役不褪色”,成为朋辈中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2.树立宣传大使形象,提升参军热情。退役大学生中1人荣立三等功,4人荣获集体功,60人次获“四有优秀士兵”,65人次受嘉奖。数人被聘为渭南市“征兵形象宣传大使”,积极宣传强军事业、分享参军经历,激发大学生报国热情。近五年,学校输送陕西籍入伍学生1100余人,直招军士60人,被评为“陕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优质兵员储备基地”。
四、实践成效及启示
(一)成效
1.学生国防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国防教育文化季”等系列活动,累计参与1.2万人次,有效提升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征兵工作成效斐然。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2023年征兵79人,位列全省高校第8;2024年55人;2025年已达63人,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3.国防教育品牌效应显现。与渭南军分区合撰的《依托大思政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一文发表于陕西教育简报,为全省院校提供有效借鉴。
4.创意红色表达获认可。“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前进力量”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调研教学,创作系列手工绘图表达爱党爱国情感,作品被陕西省教育厅转发。
(二)启示
1.坚持党建引领,把牢育人方向。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顶层设计确保国防教育不偏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
2.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协同格局。打破壁垒,建立“政府+军队+学校+社会”多元合作机制,盘活红色文化、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
3.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面对“Z世代”,运用沉浸式课堂、体验实践与数字化传播,将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让红色基因真正“扎根”。
4.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构建从课程到评价的制度体系,推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建立科学规划、实施、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稳步提升。(作者:渭南师范学院 常青林、马耀斌)
中国网 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