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我校主办,科学研究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省“一带一路”艺术教育引智基地、陕西省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智联丝路·艺科共生:“一带一路”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渭师,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我校党委副书记常青林出席并致辞,他表示,期待大家在渭南、在渭师感受文化底蕴、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创新智慧。
本次国际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海内外不同国家和机构的 8 位特邀专家,围绕“AI+艺术教育”“数字人文”“元宇宙传播”和“非遗数字化”四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前瞻性的学术交流。会议吸引了约 150 名师生现场参会,并同步开放线上直播,影响力广泛。
主题报告阶段,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者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跨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马来西亚国民大学 Lee Khai Ern 教授以《跨越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型研究范式》系统阐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议题与全球脉络,强调跨学科与超学科方法在复杂情境中的必要性。德国专家 HARTMANN DIRK WERNER(张克)围绕《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在艺术保护、旅游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呈现、虚拟旅游与文化传播中的实践价值。吉尔吉斯斯坦学者 Mambetova Elnura(叶丽娅)通过《中国电影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案例分析了中国电影在当地的传播效应及其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三位教师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学术传统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最新趋势:潘克拉托夫·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构图教学方法:融合学院派传统、抽象艺术与数字科技》中展示了传统构图教学与数字艺术工具的融合实践;伊萨耶娃·尤利娅·奥列戈夫娜在《〈史记〉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中梳理了维亚特金等译本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俄语汉学发展中的影响;克斯波扬·格里沙·诺拉伊罗维奇在《当代艺术融入对外俄语教学的创新路径》中分享了利用当代艺术资源提升对外俄语教学文化表达力的探索。

我校莫斯科艺术学院梁卫民教授在《数智化赋能秦东非遗高校传承》中介绍了AI与数字技术在高校非遗教学中的“行走课堂、在地实践”等创新模式;美术学院张超颉博士在《数智生成的地方文化美学:国产AIGC重释非遗视觉符号的教学与实践》中构建了“文化契约—任务链”教学框架,并展示国产AIGC在重释本土非遗视觉符号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参观莫斯科艺术学院教学空间与实践平台、赴渭南市博物馆开展文化考察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的理解,并高度评价学院在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跨文化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多国嘉宾一致表示,希望在艺术教育数字化、文化遗产研究及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前沿技术在教育与文化中的应用。
研讨会由莫斯科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殷晓克主持。学校党委宣传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及莫斯科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等参加研讨会。(通讯员 高梦涵 审核人 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