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数学与统计学院以深学细悟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以实干笃行促进学习成效见行见效,更以融会贯通实现作风建设与育人工作同频共振,真正将作风建设的丰硕成果转化为驱动学院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聚焦师生急难愁盼、深耕基层服务一线、创新校企协同路径,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就业攻坚的阵地中、在立德树人的实践里,勾勒出学院转作风、提质效、办实事的生动画卷。
扎根乡土一线:以作风转变激活育人效能,让思政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
“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学院将这一要求内化为育人实践的指南,摒弃“纸上谈兵” 的形式主义,组织“龙门青苗筑梦团”深入陕西大荔县龙门村,以“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普实践、成长关怀”为四大抓手,通过多元化活动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此次支教团队提前开展调研,通过村委会座谈、入户走访摸清乡村儿童“思想引导缺位、课外资源匮乏、成长陪伴不足”三大痛点,针对性设计“四维育人”方案。在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志愿者摒弃照本宣科的宣讲模式,用金箔画粘贴国旗、《国家》手势舞等具象化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家国同心”;非遗传承课上,将京剧脸谱绘制、敦煌扇面填色与数学对称美学结合,用“艺术+ 科学” 的创新形式激活文化认同,这种“靶向施策”的工作方法,正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的生动实践。


支教期间,党员志愿者带头住进村委会闲置办公室,自带被褥、简餐充饥,把省下的经费全部用于购买活动材料和图书。这些暖心举措,彰显了学院师生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即时行动的作风转变,也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此次龙门之行,数统学子不仅是用知识浇灌了希望的田野,更是用智慧与热忱架设了一座连接大学课堂与乡土中国的桥梁。他们以专业为基,以青春为笔,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描绘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全面育人的生动图景,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深耕就业阵地:以效能提升破解民生难题,用精准服务架起成才桥梁
“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落脚点。针对毕业生就业压力,学院打破“坐等企业上门”的惯性思维,由党政班子带队开展访企拓岗行动,用“脚步丈量需求”的务实作风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避免“大水漫灌”式走访,前期通过调研梳理出“专业对口率低”“新兴领域认知不足”等就业瓶颈。赴咸阳调研时,聚焦大数据、化工、材料、光电、电子、教育领域的优秀企业和学校,全面了解咸阳地区发展态势与人才需求导向,为全校学生拓展优质就业资源,搭建校企协同发展的坚实桥梁。双方通过参观和座谈,就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联合开展应用型技能培训等达成多项共识,为后续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次访企拓岗活动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具体实践,不仅有效挖掘了一批契合学校专业特色的优质就业岗位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更通过与企业和校友的深度互动,精准掌握了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最新需求,为学校和学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是学院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高服务效能要求的具体成效。
筑牢组织根基:以制度建设巩固作风成果,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学院深刻认识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落实绝非一时之功,必须以制度建设固化作风转变成果。通过建立“学、查、改、评”闭环机制,将短期成效转化为长效动能:学院将持续开展“作风建设面对面” 座谈会,让师生“挑刺提意见”;把就业服务、实践育人等工作纳入党员量化考核,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创新“党建+ 业务”双融双促机制,在系部、党支部设立“育人先锋岗”,将要求细化为“五不五要”行为准则,让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成为常态,师生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从龙门村的星光课堂到咸阳企业的互动合作,数学与统计学院用“实”字打底、“干”字为先的作风转变,书写了学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新篇章。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把“为民务实”的种子播撒在更多育人现场,让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绽放持久生命力。(通讯员 张媛 审核人 苟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