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音符传“锋”彩,志愿暖藏乡——音乐学院谱写藏乡教育帮扶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11:13  来源:音乐学院  作者:王艺璇 李钊恒

近日,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渭南师范学院“学雷锋爱藏乡”志愿服务队的持续努力下,当地中小学艺术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支青少年鼓号队成功组建,系统化的音乐、美术课程全面覆盖,沉寂多年的教学器材重新焕发活力。这一转变,标志着渭南师范学院对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帮扶完成了从“短期输血”到“长效造血”的质的飞跃。

闻需而动,精准对接藏乡教育痛点。尕楞乡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长期匮乏。2025年5月,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了解到该乡中心学校的困境后,迅速响应,由音乐学院师生共9人组成的“学雷锋爱藏乡音乐志愿者服务队”,于5月28日至6月1日首次赴藏乡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队抵达后,迅速投入工作。调试闲置乐器,与校方深入交流,并参与筹备“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5月29日,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带来歌曲、舞蹈等节目,捐赠文具、糖果等物资,营造了欢乐温馨的节日氛围。其间,团队还与尕楞中心学校校长多落签订了《教育实习基地协议》,标志着双方共建长效帮扶机制的开端。

从“音乐支教”到“全科帮扶”,构建多维支持体系。在首次调研中,志愿服务队发现,尕楞乡的教育短板不仅限于音乐。音体美、外语等专业教师同样严重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学院迅速优化帮扶策略,推动帮扶模式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覆盖”。

2025年7月底,由副校长王海峰带队,渭南师范学院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教育局正式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将帮扶层级从“乡级合作”提升至“县级共建”,承诺“藏乡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学校将分批派驻音乐、体育、美术、外语、思政等专业实习生,开展短期支教与轮流实习;同时为当地教师提供免费培训、捐赠体育器材、协助组建乐队与合唱团等,推动“硬件+软件”双提升。

常态派驻+长效共建,雷锋精神扎根藏乡课堂。为真正实现“帮在实处、扶在长久”,渭南师范学院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常态化实习派驻机制。目前,已由1名音乐学院教师带领3名音乐学专业学生、3名莫斯科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学生常驻尕楞乡,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已成功组建鼓号队、开展了美术学习,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日益活跃。

此外,学院还通过“文艺轻骑兵”形式,将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教学与艺术实践中,让雷锋精神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志愿者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互动教学、文艺展演、教师培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本地教师的专业能力,助力构建“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从解决乐器闲置的“一个难题”出发,到构建起覆盖多学科、贯通县乡校的“一套机制”,渭南师范学院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这种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帮扶行动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实践,不仅为西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更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通讯员 王艺璇 李钊恒 审核人 白锐)

上一条:我校开展青年博士科研发展现状与需求专项调研 下一条:二级单位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

学术讲座
师院要闻
师院快讯